0%

探地雷达数据处理

GNSS数据处理

  • 探地雷达使用过程中,有一个基站RTK、一个绑定在探地雷达上的移动站RTK

    • 由于要用基站RTK去纠正移动站RTK,因此移动站RTK的数据采集时间应当在基站RTK采集时间包含中

    • 对RTK的数据.GNS文件的处理:使用HGO数据处理软件

    • HGO软件中:工具→RINEX转换工具

image-20230416141026463

image-20230416141327150

基站数据处理

  • 基站RTK数据-1
    • 注意转换基站数据时,前10s和后10s可以不要,防止启动和结束时数据的不稳定
    • 起始时间加10,截止时间减10

image-20230416141439657

  • 基站RTK数据-2

image-20230416141815403

  • 转换后结果
    • 转换后出现.o和.p文件

image-20230416142003716

移动站数据处理

  • 移动站RTK数据-1
    • 可以看出其时间在基站RTK数据-1的范围内

image-20230416142434473

  • 移动站RTK数据-2
    • 可以看出其时间在基站RTK数据-2的范围外
    • 则需要对

image-20230416142546036

RTK数据使用IE解算

  • 创建项目——点击左上角圈中的按钮,然后下一步

image-20230416144253784

  • 导入移动站GNSS数据——刚刚转换后的.o文件,然后一直下一步

image-20230416144409124

  • 导入基站GNSS数据——刚刚转换后的.o文件,然后一直下一步

image-20230416145751122

  • 站点信息设置
    • 坐标选项设置为平均值、投影设置为WGS84——然后下一步

image-20230416145850175

image-20230416145933429

GNSS解算

  • process→Process GNSS

image-20230416150105641

  • 参数设置为如图所示——点击process

image-20230416150201370

image-20230416150507288

解算结果导出

  • Output→Export Wizard

    • 注意选择导出文件格式,这里可以选择cor,如果没有用new添加,格式如图所示,可以点击预览如图所示——然后一直下一步

    • cor的配置

      • Header/Footer Options参数设置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0927212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1124302

      • Field Separator参数设置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1349524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1433882

      • Export Variables内各项参数设置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2058164

        具体参数如下图所示: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2134534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2209097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2230608

        image-20230504142257682

image-20230416161042576

image-20230416161121686

image-20230416161150435

image-20230416161525886

探地雷达数据绑定RTK

  • 探地雷达数据每个项目的文件如下所示——有若干个数据,每个数据都包含一个time文件

image-20230416170214005

  • 利用探地雷达的time与GNSS输出文件中的time比较,就可以得到每个探地雷达数据的经纬度与海拔信息——所以要求GNSS的time比探测雷达的time长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timeFilePath = 'GPR/2023041102line_time'
corFilePath = 'GPR/2023041102line_cor'
for file_name in os.listdir(timeFilePath):
file_ie = '0411_2.txt' #GNSS解算的轨迹坐标
file_gpr = os.path.join(timeFilePath, file_name) #time文件
day = '2023-04-11'
write_cor = corFilePath+"/" + file_name[0:-4] + 'cor'
ie_txt = pd.read_csv(file_ie, header=None)
gpr_txt = pd.read_csv(file_gpr, header=None)
gpr_iet = []
gpr_n = []
for i in range(len(gpr_txt[0])):
gpr_t = gpr_txt[0][i].split('\t')
gpr_n.append(gpr_t[0])
gpr_iet.append(utc_to_iet(gpr_t[2]))
gpr_n = np.array(gpr_n)
gpr_iet = np.array(gpr_iet)
condition = (ie_txt[0] >= gpr_iet[0]) & (ie_txt[0] <= gpr_iet[len(gpr_iet)-1])
ie_select = np.extract(condition, ie_txt[0])
cor = []
for i in range(len(ie_select)):
num = find(gpr_iet, ie_select[i])
if num == -1:
continue
j = np.searchsorted(ie_txt[0], ie_select[i])
t_cor = iet_to_utc(ie_select[i])
lon = ie_txt[1][j]
lat = ie_txt[2][j]
hei = ie_txt[3][j]
q = ie_txt[4][j]
# print(type(gpr_n[num]))
cor.append(gpr_n[num] + '\t' + day + '\t' + str(t_cor) + '\t' + str(lon) + '\t' + 'N' + '\t' + str(lat) + '\t' + 'E' + '\t' + str(hei) + '\t' + 'M' + '\t' + str(q))
cor = np.array(cor)
np.savetxt(write_cor, cor, fmt = '%s', delimiter='\t')

image-20230416170431791

  • 将生成的cor文件复制回数据文件夹,替代原有的cor,但还会有一些cor为空,这一部分数据在后面是无法使用的

image-20230523155612770

探地雷达数据的处理

  • 打开CrossPoint

    • 需要插U盘,要不然很多功能无法使用
  • 打开同一个项目中的各项文件

    • 如这里的6和7是同一个地方的项目
    • 点进去这个文件夹就可以出现能打开的文件,注意与刚刚的cor对比,如果该文件的cor大小为0kb,这个文件就不能导入
    • 打开后如图所示

image-20230523160222273

image-20230523160257746

image-20230523160422696

数据处理

  • 过滤器设置
    • 目前我也不会设置,先简单打开这两个选项,那么左边的波形就会更加变化,我们将依据这个波形去判断是否有异常

image-20230523160649796

  • 0m深度位置设置,这个是为了使得到的高度正常
    • 按道理来说,第一天反射横线应该是地面,也就是此次的深度为0,但是图示并不是这样
    • 左键点住红色三角并向下拖动,就可以改变0深度位置,注意上下两个都要设置,上面的图为更细节的,也是我们在处理数据过程中用得更多的

image-20230523160828461

image-20230523161008203

  • 波形图对比度调整(应该是叫做对比度)
    • 分为左右两个,左边的调上面的图,右边的调下面的图,一般也就使用左边的调节上面的图
    • 可以多调整实验一下,调整到可以清晰判断就行

image-20230523161225710

  • 显示文件数据设置
    • 在判断过程中,我们经常需要观察两条相邻带之间有相似的异常
    • 因此,可以在中间的波形图区域设置显示多条带,对比着看异常
    • 在Tools→Settings→Data view中设置,设置一般为偶数,因为对每一条带都要一个细节的和一个不那么细节的数据需要展示
    • 设置为6时如下图所示
    • 因为我们不常使用下面那一条不那么细节的数据,因此可以将其缩小,便于我们观察需要的数据(鼠标放在蓝色条带上往下拉,拉倒两条数据的交界处),结果如图所示

image-20230523161833582

image-20230523161858046

image-20230523162031623

  • 异常点标注
    • 如图中的明显异常点,可以标注出来
    • 可以看出,三条带出现了类似的异常点,那么我们用同一种Marker标记
    • 按照这种逻辑将所有的异常标出来,再导出和正射影像叠加分析,如图所示

image-20230523162454371

image-20230523162638582